论管理的艺术和技术两位一体属性 |
|
(作者: admin 来源:众泰网ztsystem.cn 采编:admin 更新时间:2006-3-23 12:00:02 共有2276人次浏览) |
|
研究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可以发现,德鲁克对管理的艺术属性与技术属性都是一样重视的。他认为,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既有它的艺术属性,也有它的技术属性。我们可以把德鲁克这个观点理解为,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的二位一体属性。当前不少管理问题争论容易出现盲人摸象问题,其实,正是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分离所导致的误区。为此,理解管理的这种二位一体属性对于我们准确把握管理以及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务创新,意义重大。 (一)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的词义辨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管理艺术和管理技术的两位一体属性,我们需要对这两个词作进一步的理解。艺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它左上是“木”,表植物,右边是人用双手操作。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艺,种也。”艺作动词解,与英语的plant(种植)、grow(培育)相对应。从词性变化来说,艺还有一个意思指标准(standard)、准则(norm),如《国语·越语》就有“用人无艺”的说法。从“艺”的本义,我们可以把“艺”理解为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于技术进行运用、创造的方式和方法。根据“艺”的本义,我们可以对管理艺术做这样的理解,所谓管理艺术就应该是按照管理技术的标准要求对其进行创造和运用的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管理过程中的管理价值观、人性假设、管理理念等等。这些不同的管理艺术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表现为相应的领导艺术、授权艺术、沟通艺术、指挥艺术、奖惩艺术、用人艺术等等;技,在汉语中是形声字,从手,支声。它的本义是指技艺、技巧等。技术一词,在英文中有如下的对应词:technology,art,skill,technique等等,主要意思是指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主要侧重的是操作方面的技巧。据此,我们可以把管理技术理解为,管理过程中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经验、知识等操作层面的技巧。譬如使命分析技术、目标定位技术、任务管理技术、培训技术、资源计划技术、项目评估技术、财务管理技术、绩效考评技术等等,属于管理技术范畴。 (二)管理的艺术属性与技术属性二者缺一不可 由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的词义辨析可见,卓有成效的管理具有二者缺一不可的属性。按照德鲁克的观点,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整个组织的全过程都是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来完成的。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从它的使命、目标、过程、组织结构和行动执行等等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出明显的艺术和技术结合的特点。 从中国的管理研究看,我们面临一个最大问题是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的分离。传统的典章著述、古代成功商人的记述(如吕不韦、范蠡、胡雪岩)、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学术著作(韩非子、周易、孙子兵法和曾国藩日记)、社会变革家的治国方略(如王安石、司马光)等等,不乏优秀的管理思想。但是这些管理思想大多数只是停留在管理艺术层面,即如何运用管理技术,包括如何运用天道驾驭人道、如何运用儒家精神进行人伦教化、如何运用兵家艺术来运筹帷幄等等。但是对于如何分析和判断人道、如何分析判断人伦需求、如何进行运筹帷幄的设计等等可以简化、可以复制的工具性方法则显得欠缺。明显表现出对于管理技术的不屑或者密而不传。总之,没有给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操作性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更别说产生了有世界影响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了。——可以说是开了传统的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分离的先河。如果说中国农业社会时间较长,工业化起步较晚,那么改革开放之后的情形又如何呢? 从现有的管理实践看,管理艺术和管理技术相互分离的状态仍然很严重。譬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现在每年出版的各类工商管理类著作、教材和文献可以说多如牛毛,但是能够有效应用到管理实践领域得确实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思想认识有误区。我们不少人以为这是文化的差距,需要时间进一步磨合才能实现管理的本土化过程。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我们以为,就管理技术层面的知识可以马上应用的,管理艺术层面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本土化消化。如果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需要时间消化,那么我们就可能会白白的错失大量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的大好机会。其次,企业管理领域的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分离状态。在企业,高层管理与经理人未能就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一体化达成共识。现有的管理实践领域是高层主管理艺术、中下层经理主管理技术,从分工上导致了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的相互分离,结果是经理有管理技术但是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高层管理者有条件发挥但是他们缺乏应有的管理技术。同时,管理学教育导致的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分离。在高等学府中,负责管理学教育的老师大多没有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他们片面认为,只要把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和知识教给学生他们就可以应用了。事实上他们只给学生传授了管理技术,而且这些技术是否具有操作性老师自己也是心中没有数的,因为老师本身对这些技术的操作就没有经验。可见管理学教育并非一些老师想象得那么简单。正如德鲁克所说的,管理者对于如何管理很清楚,但是对于“管什么”则是需要管理学研究者不断研究的。这点,德鲁克的亲身经历值得我们管理学老师学习,他是一个管理学教学、咨询和研究的“三栖动物。”最后,中国管理学研究者也应该对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知道,管理学研究的使命其实有两个,其一是发展这个学科,其二发展或者改进现有的管理工具。但是我们现在是二者处于分离状态,前者主要是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者进行,后者则是咨询管理机构和企业研究者在从事,前者由于没有相应的实践基础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停留在管理艺术的抽象层面,后者由于实际工作需要往往没有时间估计管理艺术层面的问题,结果是出现管理实践领域的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的分离。 客观讲,中国管理学的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相互分离的现象和问题远远不止上述所列举的,现实的情形比这个还要多、还要复杂、还要严重。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现在管理学理论研究者、实务者没有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它的危害还将继续。 (三)管理艺术必须外化为可以操作的管理技术 管理的内核是管理艺术,但是管理艺术必须外化为可以操作的管理技术。不少管理学研究者和实务者往往把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相互分离的问题,理解为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脱节的问题,这是不准确的。从方法的角度来看,他们仍然停留在管理艺术层面看待管理问题。 用管理实务者常常抨击学院派“是坐而论道,说了等于没说。”为什么管理实务界会如此动怒地指责呢?原因很简单,把问题归结到理论与实践脱节无异于把问题复杂化,不符合管理精神和管理技术相统一的原则。按照管理精神和管理技术统一的基本原则,一切理论都可能转化为操作技术而且必须可以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技术。要变得可以操作就必须简单化,简单到单个企业可以操作。“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说法既没有明确问题的主体是谁?也没有明确问题的责任是谁?更没有告诉人们改进的方向和任务在哪里!所以,说是坐而论道也不无道理,只是措辞偏激一点。 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分离的问题主体非常清晰,管理者就是这一问题的主体,要有效克服这一问题必须由管理者来执行,由他们有效地整合管理艺术和管理技术。为此,需要明确二者的关系。如前所述,管理技术是管理过程中的经验、知识等操作方面的技巧,管理艺术是对管理技术的按照它的标准进行创造和运用的方式和方法,管理技术与管理艺术是一种表里关系,其中管理艺术是内核,管理技术是表现形式,管理艺术只有具体化为可以操作的工具、方法才有意义。同样管理技术只有在先进的管理艺术指导下进行设计、运作才有价值。相反,如果二者分离势必导致:要么管理艺术空洞无物和没有操作性、要么管理技术苍白没有思想,也不会在现实的管理世界中产生卓有成效。可见,管理艺术与管理技术它们的性质不同,由于性质不同作用效果、作用方式以及管理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需要相应的管理艺术。譬如,顾客关系管理就既需要系统的顾客细分技术、顾客满意调查技术、顾客维持技术、顾客问题解决技术等等管理技术。这些管理技术在工商管理教材、论著以及实务书籍上都有很多,细心寻找就可以获得并应用。那么,是不是说有了这些管理技术就可以有效管理呢?不是的,管理技术仅仅是工具,需要有相应操作能力的人来应用。譬如,顾客细分技术就既可以获得顾客机会也可能丧失顾客。一个大家熟悉的营销案例是这样说的:两个卖鞋子销售员到了非洲发现当地人不穿鞋子,一个得出结论当地没有鞋子市场,因为他们不穿鞋子;另一个认为当地人没有鞋子,可见鞋子的市场巨大。可见,同样的管理技术应用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