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到9月,东华大学校学生会和部分社团对周边十几所高校大学生就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该调查主要侧重调研大学生和企业两方面的情况,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毕业前的准备:考外语证书 参加社会实践
1、证书——应避免盲目考证
一般来说,掌握一门外语、懂计算机知识,同时又有一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受欢迎。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与英语证书相当重视,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相比较之下,专业类证书的受重视程度较小。
考取初级证书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大学生缺乏主动深入学习的能力。企业问卷调查显示,20家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证书的价值有所降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本意。企业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大学生和企业看待证书的不同态度,间接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仍存在一定误区,对考证乃至就业存在一定盲目性,认为证书是就业的“敲门砖”,急于求“证”,相对忽略了提高自身能力这一考证本意。由此可见,证书不过是“一纸空文”,要体现证书的含金量,还得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拿出让人信服的能力。
2、社会实践——立足学校和专业
一般企业对职员的能力要求有:书面表达、口头表达、专业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领导、人际交往、决策、创造力、应变、组织与计划能力等。
如今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很重视培养工作能力。大学生通过校内校外的工作,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奠定决定职业生涯目标及策略的基础;提高自身能力,争取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经调查,同学们普遍认为校内的学生会工作以及校外的公司实习是最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的。
大学生的能力形成一般可分为三个环节:社会性能力重点培养环节(大一阶段)、技术性能力重点培养环节(大学二三年级阶段)、综合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点培养环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键能力”——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自我谋职的能力,也应引起重视。
在众多的打工经历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要稍高于脑力劳动,其中家教类比重逾三成。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有假期打工的经历,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锻炼能力的方式。但是企业并不这样认为,调查的企业对招聘者是否有打工经历不是很看重,还建议如果打工也要尽可能地选择在专业相关单位进行。如此说来,大学生还是应该立足学校,锻炼能力,打工要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
就业规划:大三是波动期
在调查中发现,近半数的大学本科在校生毕业后的首选不是找工作,而是选择继续深造、出国或者自己创业。
六成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
调查也发现,随着年级增长,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比较明确的就业规划。多数大学生在大三以后才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发展问题。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创业是一种新型的就业选择,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检验与选择。创业改变了大学毕业进机关、进企业等传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寻找到新的出路。这既是一场自我挑战,也是对成功的一种诠释。
专家认为,深厚的科技知识、成熟的心理态度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是大学生创业亟待跨越的三道坎。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求职: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1、求职渠道——青睐通过实践找机会
选择有效的求职渠道,能够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目前常见的求职渠道主要有:
●各类招聘会:具有时间集中、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双方了解更直接的特点,是毕业生了解信息、成功择业的主要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广泛接触社会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各类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能与生产实际直接接触,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所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用人单位、择业范围有更深的认识。
●互联网:现在既有专门的人才网站比较集中地提供人才求职信息,也有综合网站开辟专门栏目刊登招聘广告。网上应聘方便快捷,信息反馈也较其他形式迅速。
●各种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而且他们提供的信息,一般比较具体、准确,求职成功率较高。有近半数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得工作机会,校内招聘会和社会招聘会各占20%左右,网上求职和委托代理人等方式不被普遍采取。
2、面试――临场发挥是关键
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希望通过面试这一环节来了解、估策求职者的业务水平、组织能力、知识面的宽窄、社会态度、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在面试的时候,取胜的关键因素是现场发挥,其次是细节问题,最后是履历表。
3、求职涉及的具体问题
●专业对口――低估了专业对口的重要性
2000年基本实现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旧体制转轨后,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奖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专业对择业的限制。
调查中,只有三成的大学生表示担心专业不对口;而被调查的所有企业都表示比较注重专业的对口,并希望在履历表中,看到应聘者曾经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包括到相关单位打工)经历。反映出专业的优势不可小觑,立足专业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的首选,这也提醒广大学生要重视本专业学习和进一步深造。
●起薪――期望薪金与实际有落差
起薪是大学生就业、择业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大学生自我定位的表现。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在1500-4000元、1500-2500元和2500-4000元,各占40%左右,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被调查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
由此可见,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自由竞争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为自己选择更好的环境,但过高的期望值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失落。就业中更多的挫折,也会造成人才的失衡和浪费,在某种程度上过高的期望值是学生自己为顺利择业设置的一道障碍,花费了不必要的成本。对此企业也存在担心,认为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目标太多太高又怕吃苦的问题。
●试用期――对劳动政策不甚了解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互相了解、选择而约定的考察期。我国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调查显示,62%的大学生能够接受3-6个月的试用期,另有极少部分人表示能接受6-12月的超出法定期限的试用期。同时发现,许多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政策和规定不甚了解。
职业发展:认可金钱,但更看重机遇
1、发展机会――出国深造是首选
今天的大学生认可“金钱”对人的价值的认定,渴求单位给他们学习、发展的机会,创造适合自己早日成才的环境。调查显示,晋升作为传统的“个人升值”行为,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已不那么重要了;而出国则取而代之成为发展的首选。同时,他们也更加重视就业单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渴望得到学习深造和专业培训等机会。被调查的企业,近九成给予员工专业培训的发展机会,另有一成给予晋升的发展机会,几乎很少考虑到出国和学习深造。
2、跳槽――态度更务实
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客观上为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选择余地,跳槽逐渐成为大多数人职业生涯中的必然经历之一。
跳槽现象随时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但该不该跳槽,为了追求什么而跳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从大学生对跳槽原因的认识来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对自身能力是自信的,大多数人相信自己可以适应工作环境;其次,眼光更加长远,认为到更有实力的公司就职能给自己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再次,看待发展问题更加现实。所以对公司而言,更好的待遇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出处:《新闻周报》第618期